Friday, July 8, 2016

轉節「邯鄲學步」下的母語自卑症 與 被小學教育滅亡的愛爾蘭語

兩篇文互相呼應,一篇係殖民壓迫,一篇係自我放棄做走狗。

[文:鄭立]
[圖:蕭邦]














 「邯鄲學步」下的母語自卑症
在香港或者臺灣,很多時你會看到有些父母,明明自己的母語不是英語,卻不斷的夾雜英語詞語,或者乾脆用英語跟小孩子說話。
會做這樣事情的人,自然地就是希望透過自少跟小孩用英語對話,使小孩的英語變好,而英語好的小孩,就可以晉升更高的階級,能有更好的生活。最近,有些人抱著相同的理由去對小孩說普通話,這是客觀承認了我們的母語是自卑的,而學殖民者的語言,才能夠使我們晉升更好的階層。
這個觀念是有有兩個面向的。自卑的另一面是自大,如果我們成功移民到美國,或者,孩子是在南寧這種母語被摧毀得差不多的地方成長,他們一開始的母語已經是英語或者普通話時,我們又會走向另一個極端——就是鄙視其他語言,討厭學習其他語言。
在春秋戰國的時代,有一個燕國人,聽說邯鄲人走路姿勢漂亮,跑去那個地方學別人走路,後來不僅沒有令自己走路的姿勢變得漂亮,反而忘記了自己本來怎樣走路的,爬著回去燕國。當然有人說那不是走路,是跳舞。但這並不是重點。
李白詩曰:「壽陵失本步,笑煞邯鄲人。」
只 是想要模仿別人的東西,而去到忘本的地步,結果就是不倫不類,既沒有得到別人的東西,卻失去了自己的東西;這樣的教訓,二千年前已經有。可是去到今天,我 們還是重覆做這樣的事情。你會看到很多新聞,就是因為我們做這種輕率的教學,不僅沒有令孩子變成一個高階級的人,反而失去了自己的文化,變成了別人文化的 次等人。畢竟你怎樣模仿,又怎可能敵得過本尊?
我們誤以為,社會導致的階級差別,是語言的差別,以為學語言就能解決問題,卻不知道,以前能夠掌握殖民者的語言,就能夠在階級上晉升,是因為在殖民前中期,語言資源的確欠缺,而走向重用能夠掌握這些語言的人,勉強提升了他們使其成為殖民者與我們之間的買辦。
並不是說別人的社會,沒有學習的價值,而是說,如果你以為你跟對方社會的分別,只在於語言,那就是錯誤。先進社會之所以先進,並不是語言上先進,而是在於他們的社會,早已經歷過很多階級而演化得更完整,才給予他們更好的優勢和機會。
我們跟他們難以溝通,並不是因為語言不同,而是因為夏蟲不可語冰。就像我們跟自己同語言的人,有時也不能溝通,是因為語言不同嗎?難道,我們的社會就沒有階級嗎?我們不同的階級就代表不同的經歷,別人也一樣。
如果希望我們的生活能改善,那我們需要的並不是模仿他們的語言,而是理解他們的社會發展的軌道,從中學習。當我們真切的理解他們目前的優勢是怎樣形成的,並據此對現況做出改變,才能夠以此改善我們的處境。就算要與對方為敵,跟對方鬥爭,也是知彼知己,百戰不殆。
而 實際上,我們做的事情,卻往往是相反的。我們要求小孩子學殖民者的語言,卻拒絕去理解他們社會是怎樣形成的。最終我們只能單純在語言上跟對方溝通,卻同時 用古老的觀念去理解別人的社會運作,例如把別人的社會視為君臣倫理,對於別人社會公民與社會的關係與義務,沒有任何認識。別人心裡也會知道你不懂,而不能 重用你,這不是歧視,而是你的杯子裡,真的是空的。
這種為了別人的語言失去自己的語言,就是邯鄲學步,我們沒有把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拿回來,是因為我們體會不到這些東西的價值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
被小學教育滅亡的愛爾蘭語 
十九世紀的初期,愛爾蘭人的主要母語,是愛爾蘭語。當時的愛爾蘭,被英國統治。被英國統治了相當時間的愛爾蘭人,一直都是在說愛爾蘭語,雖然英語很強勢,但當時的愛爾蘭語還是很壯大,他們可能曾以為,這情況會一直持續。
在1801年,英國合拼了愛爾蘭,之後大量的新移民湧入愛爾蘭。本來,即使被不同語言的人統治,語言還是不會自然滅亡。但是這個情況在十九世紀初被改變,
因為十九世紀出現了一種新的東西:官辦小學。

聯合王國在愛爾蘭設立的小學,讓愛爾蘭的孩子,自幼就接受英語教育,以英語為主流教育語言,他們實施了這政策:學校裡禁止說愛爾蘭語。
當年愛爾蘭的家長,還是沒有危機意識,以為愛爾蘭語在家學,在社會學就自然會學成。在學校當然是學大英帝國的官方語言,方便找工作和將來提升社會地位。慢慢地,越來越多愛爾蘭的孩童,習慣了用英語當日常語言。但還是會說一些愛爾蘭語,看似沒有危機?
事實證明,那些家長是太天真了。他們不明白,這背後不僅是英語的普及,同時也將說愛爾蘭語的人,貶低成次等人。當年的家長,也經常反對兒童在家裡說愛爾蘭語。愛爾蘭語的經濟地位日益低落,幾乎變成了窮人的等號。
在英語教學實施了十年的愛爾蘭,發生了一場被稱為 an Gorta Mor 的欠收事件。本來失收並不是甚麼奇事,只是英國大量移民愛爾蘭,使愛爾蘭的人口從五百多萬激增至八百多萬人。
當時的愛爾蘭政治領袖相信,愛爾蘭語是「落後」的語言,必須學習大英帝國的「先進語言」。當愛爾蘭人放棄了自己的母語時,不僅沒有幫助他們從大英帝國獲得更好的地位。愛爾蘭人怎學,都只是有口音的英語,次等的英語使用者。
而大英帝國說正宗英語的人來到愛爾蘭,卻因為語言的優勢而騎在他們頭上。這使當年的有錢人,就是這些英格蘭來說英語的上層階級,佔據了政府和社會各界重要的職位和擁有大量房地產,但他們卻甚是不長住愛爾蘭。
說愛爾蘭語的多數窮人,就必須為了生存,把自己長年儲下來的資產,賣給說英語的外來殖民。一場飢荒,大家爭奪僅有利益糧食下,把愛爾蘭人的地位弱勢完全暴 露,愛爾蘭人連業權也大量喪失,淪為沒有土地只能交租的佃農。即使如此也養不成自己,語言導致的經濟弱勢,令他們不是餓死,或者被迫離開愛爾蘭。還好當年 的美國開放他們的移民,不然他們的下場會更慘烈。
大飢荒令說愛爾蘭語的階層,大量死亡或者移民去以英語為主的美國。在十九世紀中葉,愛爾蘭的人口,從八百萬,在十年內不斷的下降至六百萬,那並不是平均的死亡。因為語言經濟地位的分別,損失的人口多數是說愛爾蘭語。說英語的人損失則甚少,結果愛爾蘭語的堤防因此崩潰。
英語佔社會的使用比率大幅的提升,擴張已不能阻止。而且英語的經濟地位高使更多人放棄愛爾蘭語,一次經濟災難,英語竊據成為愛爾蘭的主流語言。社會對愛爾 蘭語的歧視,波及整個愛爾蘭語文化。連他們流傳甚久的音樂,民歌,都被視為「不文明音樂」而被鄙視、遺忘,然後永久的消失。
漸漸的,新一代的愛爾蘭人,都只會說英語了。那有助改善他們的社會地位嗎?事實證明他們的家長的想法,只是一種幻覺。過去英語沒有主流時,還有很多人可以 靠當英語翻譯謀生。人人都說英語後,更不需要用這些愛爾蘭翻譯了。各項工作,帝國直接派其他說英語的人來任職,而當地人就算會英語,卻不擁有地位和資產, 社會地位不升反跌,導致社會動亂不止。不僅愛爾蘭語衰落,愛爾蘭的人口也衰退。
被最強大的大英帝國統治,大量的移民湧入的後果是甚麼?後果是,去到二十世紀時,愛爾蘭人的人口不增反減,只剩下四百萬人,而且流失的主要是本地人,剩下 的人只剩下 15%-20% 的人口以愛爾蘭語為母語。語言地位衰退,使他們原本的人口也死亡或離鄉別井。一個語言的死亡,只需要一百年。而語言死亡的時候,說這語言的人,就算學別的 語言,都無法生存,怎樣學也只是末流的使用者。
失去了語言的愛爾蘭,也失去了一切。沒有語言的人也保不住性命與財富土地,而這一切,不過就是源自一開始時的不謹慎,迷信權威和輕率而已。
有些人以為學校教育學英語,愛爾蘭語可以在家學而不會衰弱,結果證明他們錯了。

有些人以為完全放棄愛爾蘭語,至少學英語就會被英格蘭人視為同胞,共享大英帝國的榮耀。他們也錯了,別人只會在需要你出命出錢打仗時才當你同胞,有利益時?你只是一隻說古怪腔調鄉音英語的異形。